真忍不了!普天皆板楼,凭啥广州人只能住鸟笼?
暑假到了,神兽出动。
我一北方亲戚拖家带娃,从老家自驾一路南行去海南玩。
这两天途径广州,老妈千叮咛万嘱咐让我好好待客,不要失了体面。
于是刚照面我就满脸关切:“大伯大伯母,感觉广州怎么样呀?”
他俩的孩子倒是先抢答:“香港!有没有鱼蛋车仔面吃!?”
我正百思不得其解,大人解答了:“孩子睡了一路,真忍不了!普天皆板楼,凭啥广州人只能住鸟笼?还以为自己到香港了,天天就在电视上看着人家吃车仔面,馋了!”
好家伙,一问孩子为啥觉得像香港,他来了一记绝杀:
“电视剧早就演过了,这么密的楼,只有香港有!
”
我心好痛。剧痛。
广州,遍地高密楼
当然,这也不能怪小孩。
咱做个测试,光看以下这几张照片,你能分得出哪些属于香港,哪些属于广州吗?
公布答案:没一个是香港,全是广州!
是不是,就看这密度,不说是广州,我还真的以为是香港九龙城寨分寨,分分钟被大老板洪金宝追入穷巷。
可能有人觉得这都是城中村安置房啥的,不具备啥参考价值。
错!大错特错!
事实上,在广州,哪怕是21世纪的商品房,多数也都选择做梯户比高的塔楼,而不是密度更低更舒适的板楼!
根据贝壳二手的数据,广州市挂牌二手房约14万套,板楼仅有1.3万套。
占比,不到10%!
因为板楼对规划条件要求更高,目前在售的新盘板楼就更少了。
而且哪怕是做板楼,多数新盘也是采用的高低配,也就是塔楼和板楼搭配的形式。
只有低容积率或者高价值的楼盘,才会考虑做纯板楼。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中心区近百个新盘中,纯T2板式项目不足8个。
纯板式布局示意图
别以为只有市中心才这样步履维艰。
北边的花都,够地大物博了吧,也是直到今年,才出现了第一个纯2T2板式

。简直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这样的广州,与其他城市遍地的板楼一对比,简直就是异类:
同样是一线城市。魔都上海,新盘也以板楼为主,在本地媒体@真叫卢俊的笔下,板楼是“遍地的”,塔楼是只有“一些”,且“去化效果很差”的。
更离谱的是,上海甚至会在中心区做低密别墅,同步还保留了上海石库门和传统里弄的建筑特色。
不仅舒适度高,还尽显城市风格,难怪哪怕价格套均上亿,也分分钟日光。
别墅项目售罄喜报
北京更加离谱,下图,居然是容积率3.5的保障公租房!
虽然不是板楼布局,但设计难度显然更大,而且同样可以做到户户都有阳光照射。
北京百子湾公租房
这完全突破了广州人对于房屋千篇一律的固有认知。
也让人忍不住发问:广州人,难道就不配住板楼吗?
广州楼,为何香港化?
2023年,广州常住人口已达1883万人。
难道是因为人太多,所以做板楼根本没法满足那么多人的居住需求?
事实也并非如此,只要我们结合占地面积来看,就会发现,广州人均土地面积其实并不十分紧张,至少比深圳上海是宽裕不少的。
之所以居住密度过高,我觉得主要受两方面的因素影响。
其一,是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北上广等人口密集城市急需解决住房短缺的问题,国家又对占用较多土地的低层住宅进行限制。所以我们更多地借鉴了香港模式。
香港地少人多,为了在最小的土地上,确保最大的建筑面积,香港的设计师绞尽脑汁,带来了“剪刀梯”,“十字形塔楼”,“一梯八户”等产物。
香港楼房的压迫感
聚焦广州,咱们临近香港,学香港就学得更为极致。
时任广州市东山区城建局局长的李庆符开始与有相关经验的港资开发商接触,开启了关于在广州试点商品房建设的谈判。
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16层塔楼,一梯八户的东湖新村,就这么在双方努力下诞生了。
在东湖新村之前,广东住宅布局多以行列式为主;而自东湖新村开始,虽然没有香港那么夸张,但不知不觉,塔楼也逐渐成为广州住宅的主流。
东湖新村
其二,是现实的供地因素。
广州楼市发展这么多年,房地产的供求矛盾,已经变成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好房子的需求与大量差房子的矛盾。
有时候,开发商也并非不想开发低密产品,但受限于土地出让时的规划,只能做高密设计。
不说远的,仅这两年有动作的124个新盘,容积率基本都集中在3.0-5.0范围内。
适合做纯板式的项目,满打满算,不到1/5!
真的,想要降低城市密度,不一定非要建更密的塔楼超高层,首先要做的还是要把地块容积率降下来。
给开发商以更大的发挥空间,他们才能有新的规划思路,去更贴近如今买家的需求,不是吗?
市场自然也会给予这种低密作品以高度的肯定。
就像当年广州跨时代的作品汇悦台,以板楼之姿横空出世。
至今,汇悦台二手售价仍两倍于一路之隔的新城海滨花园。
我相信,只要给市场更多空间,在多方努力下,一定会有更多惊艳的作品面世。
广州,是时候转变发展思路了。
最后插播一则消息: